2016年10月,广电总局公布了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,共有剧目119部、5234集。按题材划分来看,当代题材剧有62部、占公示总数的52.1%。但其中IP类电视剧除了木浮生的「衾何以堪」为当代剧,其余五部都是古代神话、传奇类型。
总所周知,近年来深受粉丝喜爱的网络文学进军影视圈,成为众多制片人争抢的对象。IP也成为近几年的高热度词汇,热门IP改编成为潮流。然而,随着很多根据大IP所改编的影视剧播出后口碑不佳,票房惨淡,一时风光的IP剧,热度减退。到底IP热因何消退?又该何去何从呢?
有人认为知识产权是一个老概念,比如四大名著,数次被搬上大小荧幕。中国影坛众多知名导演的崛起几乎都靠着IP改编的电影。比如张艺谋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「红高粱」、改编苏通小说「妻妾成群」拍成的电影「大红灯笼高高挂」;陈凯歌导演的「霸王别姬」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,还有冯小刚的电影「顽主」也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……电视剧领域也有「围城」、「亮剑」等一众优秀IP改编作品。
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互联网兴起所带来的新浪潮,现在IP的含义跟原来不同,内容更加丰富复杂,与网络的关系更加紧密。
近年来,各大热门IP势不可挡地占领了大小屏幕。它们主要是受90后喜爱的言情古装、科幻穿越、惊悚悬疑类剧情,经过改编后登上各大网站的「会员独家」,成为网络剧,如「十宗罪」,「何以笙箫默」等。
其中古装科幻大IP也是市场热点,强大的明星阵容、庞大的书迷基础,让「幻城」、「青云志」等IP剧未播先热,赚足眼球。
但必须指出的是,IP剧虽然话题多,收视表现却并不好,频频出现口碑较差的作品。观众们满怀期待的追随观看,支持票房,但对剧情、特效、造型和演员都比较失望。究其原因,特工认为有以下几点。
1.不是所有IP都适合搬上银幕。
有些热门IP天然不具备影视化的基础,如果一定要进行影视化,那也必须是大刀阔斧地改编。但改后与观众的心理预期相差较大,从而导致口碑不佳。比如国庆档上映的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」,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问题,电影拍得支离破碎,几个故事硬扭结到一起,让全片非常生硬,与其说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是部「加长版」MTV。
2.许多IP过于陈旧,已经不适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。
很多时候一部文学或漫画作品的流行,影视公司买下版权进行改编未必会有观众买账。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在过去只是风靡一时,没有任何实际价值,经不起时间的淘洗,在迅疾变幻的市场中很快就被同质性的或者更加出色的作品所淹没。粉丝对其热情消减迅速。
3.编剧在中国电影的制作链条上严重丧失了话语权。
这在由热门IP改编的作品中,更为明显。很多小说家视自己的作品为孩子,在交给制片方的时候,往往说明要由自己改编电影剧本,而不愿意专业编剧操刀改编自己的小说。可小说和剧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数,那些在小说市场上能叱咤风云的作家,并不能说明自己在创作剧本时具有同等的能力。还有一种问题就是制片方在拿到IP时盲目的根据自身需求,把原有IP改的面目全非,不能准确击中观众的心理,电影结构和内容上显得「挂羊头卖狗肉」。
4.过分依靠演员颜值,消费粉丝。
在这个「内容为王」的时代,很多制片方为了追求利益,宣传卖点主要以演员的名气、颜值来吸引观众。靠偶像、颜值或回忆来兜售情怀,本身就是影视行业最大的误区。虽有粉丝买单,但若影片内容有硬伤,票房也难以冲高。用好的作品,不断实现路人转粉,才是粉丝经济的真谛,不是消费粉丝,而是吸引粉丝。
热门IP改编后口碑不佳主要是内容较为空洞,情节逻辑性不强,且内容脱离现实,难以与观众产生共鸣。另外,偶像演员的演技不佳,降低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也是问题之一。
那么在IP如此动荡之时,为何还有很多影视公司前赴后继的投资开拍呢?
不少影视公司和投资者认为,拥有大量原著粉丝和较高知名度的IP可以节约营销成本,风险小,回报高,因而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。得IP者得天下,IP就是印钞机,这「魔性理论」还没有从各大投资方的想法中退去。
在几部成功的IP剧大卖后,很多影视公司都认为在众多IP作品中一定还有很大「金矿」待挖掘,于是很多投资便成了「试水」。再者,IP内容的制作成本、渠道费用不高,拍摄周期较短,且有丰厚的粉丝基础,这些理由都成为其投资的首选。
从宏观来看,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,一方面,包括广州、上海、香港等城市加快了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的步伐,另一方面,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在近年也获得了长足发展,建设了各种知识产权市场交易渠道。这一切趋势,必然加速知识产权在市场中的流通速度,保证知识产权资产实现财富增值。
如此看来,虽然现在的IP作品口碑不高,但是潜力巨大。后IP时代,期待这个浮躁喧嚣的电影市场能够有一丝丝冷静下来的意味,而不是单纯追求利益而盲目投资抢占市场。